8岁男孩身体不适举手7次后身亡,视频曝光全网心疼
太老实的孩子,往往会受更多的委屈,会吃更多的亏。
我们教孩子善良,更要教他不任人欺负、不墨守成规,以自己的感受为先,保护好自己。
【资料图】
作者 | 李核桃
这段视频,看得让人揪心。
一个8岁的小男孩,在课堂上不舒服了,他一次又一次地举手,想要向老师求助。
可哪怕他最长一次举了34秒,老师也没有任何回应。
直到他第7次举手,老师才走过去和他简单交流了几句。
男孩妈妈说,当时老师只是让孩子忍一忍,先趴在桌子上休息。
之后,男孩听话地忍了20分钟,直至下课。
可此时,身体的不适已经让他难受到无法独立行走了,只能由老师搀扶着艰难地走下楼梯。
在下楼过程中,大概是体力不支,他摔倒在了楼梯拐角。
5分钟后家长赶到现场,可男孩此时已经陷入昏迷。
新闻爆出时,男孩已经不幸离世了。
他才8岁,还没来得及领略世间的美好,生命之花便就此凋零。
视频爆出后,全网都在心疼那个乖巧的男孩,谴责老师的不负责任。
更有网友称:“都难受成那样了,根本不需要理会别人说你什么不遵守纪律?活着最要紧。”
可对一个孩子来说,公然反驳老师,需要巨大的勇气。
想起送孩子上学时,看到一个家长对孩子说: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,知道吗?
孩子重重地“嗯”了一声。
这就是很多孩子所受的教育:乖乖听话,做个老实的孩子。
但这场悲剧给万千家长提了一个醒,事无绝对,老师要顾及的太多,也做不到万全。
与其叮嘱孩子乖乖听话,不如教他保全自己。
我们有必要告知孩子:在一些特殊情况下,你不需要太乖。
感到不舒服时
不用乖乖等老师批准
福州男孩的新闻下面,有网友以自己的故事现身说法:
他小时候,有个老师很严厉,绝不允许上课期间去厕所。
他想上厕所,害怕老师不同意,生生憋出了膀胱炎!
有个女生实在忍不住了,举手示意几次,还站起来告知老师。
老师却拦住了:“如果让你去了,别人也要去,那我们这个课堂还有秩序吗?”
可女生实在忍不住了,最后拉裤子上了,哭着跑了出去。整个教室充斥着难闻的气味,她屁股后面的黄色痕迹清晰可见。
更难堪的是,这件事被很多同学嘲笑到毕业,已经成了女生的童年阴影。
所以家长要教孩子:尊重老师,但也不必事事服从。
当你身体不舒服时、人格尊严遭到践踏时、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......一定要勇敢争取自己的权益,不必乖乖等老师批准。
比老师的权威更重要的是,自己的身体、生命与安全。
遇到紧急情况时
可以破坏规则
大家都学过《司马光砸缸》的故事:
司马光小时候跟小伙伴在院子里玩,有个孩子爬上水缸,不小心掉进去了。
缸很深,那个孩子爬不上来,眼看就要淹死了。
其他孩子,或吓得大哭,或仓皇找大人呼救。
唯独司马光捡起一块大石头砸破大缸,那个孩子才及时得救。
大人也许会这样教孩子:以后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沉着冷静、善于思考、要遵守秩序和规则、不能搞破坏。
但我们还要告诉孩子:遇到紧急情况,可以打破规则,砸碎所谓的“缸”。
遇到危险的事,如火灾、地震等,可以打破玻璃、破坏课桌,先逃生。
遇到人贩子,可以大喊大叫、大闹、踢人、咬人......只要能保护自己的方式,都可以用起来。
要让孩子知道,坏人是可以骗的,危险面前是可以不勇敢、不守规则的。
因为你最重要的,是先对自己负责。
学会拒绝不想做的事
即使是你的老师和同学
纪录片《冷暖人生》里讲过一件事:
副班长小赐从二年级就开始给同学检查作业、监督背书,大家都不敢得罪他。
小赐的胆子越来越大,开始向班里的孩子索要零花钱。大家也不敢拒绝,否则他会扭曲事实、向老师打小报告。
小赐越发变本加厉,谁不给够零花钱,就会被打、被逼着吃屎喝尿......
想起罗斯福夫人一句话:“没有人能够伤害你,除非你同意。”
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懂得,凡是你不情愿的事,第一次就要明确拒绝,否则就是在给别人二次伤害自己的机会。
不懂得这一点,孩子即使长大成人,往往也难逃脱悲剧。
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生陶崇园,因“长期遭受导师王攀压迫,被迫叫导师爸爸、给导师买饭打扫卫生、被导师阻止深造”等原因,跳楼自杀。
虽然导师事后赔偿并道歉,可青春年华的陶崇园,却再也回不来了。
家长平时,要尊重孩子说“不”的权力,允许他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。
如若不然,孩子将来只会委屈自己,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。
口头上不能输
气势上不能垮
大多数时候,孩子所受到的伤害并不一定是挨打挨骂,而是更加隐蔽的欺凌。
一个叫天天的小朋友说,同学之间的这类伤害特别可怕:
给别人起难听的外号、恶作剧、坐下来时拉开别人的椅子、孤立某个同学,假装不小心故意撞人......
孩子若直接反驳,还会被说“小气”“我不是故意的”,让人有苦说不出。
这时候,就要教孩子增强气势,学习一些肢体和语言上的反击。
被同学起外号时,可以教孩子直视对方的眼睛,提高音量,大声反驳:“你才是XX(外号)!”“你说别人是什么,你自己就是什么!”
教育学博士凯瑟琳·迪皮诺还提出,对于那些爱欺负人的同学,要挺起腰板站直,用洪亮的声音、尖锐的语调对话。
这种高分贝的对话,更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关注,为了避免麻烦,对方往往也会知难而退。
总之,要教孩子强大自己的气场,气势上不能输。
遇到羞辱和诋毁时
勇敢回怼
家庭心理学家杰拉德·帕特森做过一个实验。
他记录了幼儿园孩子的2583次“攻击”,结果发现:
被攻击后不还手的孩子,下次还会再受欺负,并且随着对方的多次攻击越发恐惧、懦弱。
被攻击后立即反击或者寻找大人帮助的孩子,攻击者会有所收敛,或者换一个对象欺负。
被攻击后立即反击并且成功的孩子,下一次被攻击后,就能更勇敢地保护自己,坚守反抗行为。
这就说明,欺软怕硬在孩子中普遍存在。孩子如果不及时反抗,将会遭受更多的伤害。
所以家长平常还要教育孩子:遇到攻击、羞辱、诋毁时,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回怼。
这不是教孩子斤斤计较,而是捍卫自己的尊严,是勇敢的表现。
同时,还要为那些敢“怼”大人的孩子点赞。
陕西有个老师喜欢骂人,言语间对孩子颇多羞辱。
被骂的孩子不堪欺辱,虽不敢向老师还击,但及时告诉了父母。
父母向校方交涉后,帮孩子讨回了公道。
这就是还击的意义。
“能不能”捍卫自己,这是能力的问题。但“敢不敢”,这是态度的问题。
家长与其教孩子“别惹事”,不如教孩子“不怕事”。
分享不是委屈自己
成全别人
很多家长会鼓励孩子分享,甚至违背孩子的意愿,把他心爱的零食或玩具送给别人。
其实这就是变相地告诉孩子,你的感受不重要,别人才重要。
真正爱孩子的家长会告诉他:分享的前提,是先满足自己。
这不是“没教养”“不礼貌”,而是教他爱自己。
阿德勒说:
“人是需要这种尽管被讨厌但还是敢于做自己的勇气,这样才可以逃脱无法做自己的羞耻感,获得真正的幸福。”
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分享,不要觉得没面子,好像自己不懂教养。
恰恰相反,反而要为孩子的自重、自爱而欣喜。因为,每个生命都不是为了讨别人喜欢而存在的。
把儿子培养成暖男的前提,是让他先温暖自己,才有力量照亮别人。
避免女儿成为“便利贴女孩”的前提,是让她先取悦自己,再助人为乐。
让孩子多为自己着想,没什么坏处。
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朋友
你不需要委曲求全
心理学上有一个“社会认同”概念,说人会本能地寻求认同,融入群体。
这对不擅长社交的孩子来说,是一场灾难。
韩国电影《我们的世界》里,女孩李珊家境不好、学习普通;另一个女孩智雅没有父母、还是转学生,两人都渴望融入班集体。
为了跟最受欢迎的女生宝拉交朋友,她们做了很多违心的事:
替她做值日、打扫教室,出卖自己的朋友,被宝拉多次戏弄反而还要讨好她......
她们的委屈求全,换来的是宝拉变本加厉的孤立。
儿童心理学博士戈登·诺伊费尔德曾这样提醒父母:
孩子受同伴的影响越大,当他遭遇同伴的冷漠、排斥和孤立时,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大。
所以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。
一旦发现某个朋友让孩子焦虑、自卑、难过,要及时告知孩子:玩不到一起,就不要勉强自己。
因为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很多人,大家的喜好、性格各不相同,不要奢求讨所有人的喜欢。
与其迎合别人委屈自己,不如把心思放在真正和自己同频的人身上。
马克·吐温曾说过:“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,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。”
那些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敢麻烦老师、反击同学的孩子,往往从小被灌输了太多“你要善良、要懂事、要乖、要听话”之类看似正确的谬误。
他们真正需要知道的是:你要学会爱惜自己。
真正爱孩子的家长不会让孩子“委曲求全”,忍着身体和心理的不适等着别人的救赎。
而是让他知道:那些让你不舒服的事,可以马上终止。
你可以勇敢表达自己,说不好也没关系,爸爸妈妈会永远支持你。
你只需做自己,就够了。
关键词: 8岁男孩身体不适举手7次后身亡 视频曝光全网心疼